轉貼~~快樂向尿布說~拜拜!
前言:每次帶小小孩出門,大人們總是背著大包小包,
分量最多的恐怕就是尿布了,
所以有些媽媽希望孩子能夠早一點不用尿布,
除了省錢,出門也可以輕鬆許多。 


 
林媽媽每次看著育兒的書,
總是皺著眉頭,心想:「我的娃娃已經兩歲了,
再不學著上廁所,會不會來不及?會不會對他的未來發展有什麼影響?」
這是媽媽們的焦慮,也是會看書來育兒的媽媽們所擔心的事情。
老媽媽們會說:「以前的孩子學習自己上廁所,
是很自然的一件事情,當他的生理發展好了,自然水到渠成,
哪需要特別訓練?」但是,如果我們仔細觀察當時的情境會發現,
以前的媽媽在小孩兩歲左右會開始讓他穿開襠褲,孩子要小便,
真是太方便了,要大號,似乎也沒啥難的,
況且以前的孩子都是在農地上跑或滿山滿野追,
所以沒有如廁訓練這檔子事,
當然媽媽們也就沒有這些煩惱了。
剛出生的嬰兒,大小便是一種自然的反射行為,
吃飽飯胃腸的蠕動、溫度高低的刺激、身體的觸動等,
都會讓便便不由自主地自動排出體外。
一歲時,隨著身體其他機能的逐步成熟,
這種反射動作會逐漸轉弱,因此有利於訓練孩子自己控制排便,
尤其是當寶寶有較成熟的肢體動作和學習能力時
A便可以開始訓練寶寶自己上廁所。一般來說,
嬰幼兒對大便的控制比對小便的控制時機來得早。
但是,每個孩子的狀況不一樣,有些孩子的發展快一些,
所以如廁訓練的時間也短,有些孩子的發展較晚,
所以如廁訓練所需要的時間也較長。
關於如廁訓練多是從我們大人的角度出發,
您知道孩子對這件事的想法是什麼嗎?讓我們來聽聽孩子的心聲。
噗!噗!放臭屁。「媽媽,便﹍﹍﹍」,
喔哦!快來不及了,我現在三歲已經可以坐小馬桶便便了,
以前我不肯坐馬桶大便,媽媽以為是我太懶了,
其實,我是不知道媽媽的意思,原來便便臭臭要大在馬桶裡。
還好有一天,媽媽和其他的媽媽聊天,
準備了一個有小熊圖案的小馬桶,我喜歡小熊,
所以有想便便時就坐上去,結果媽媽說我好棒喔!

如廁訓練的時機

從佛洛伊德的人格發展上來看
以佛洛依德的理論來看,孩子在一歲半到三歲之間,
稱為「肛門期」,因為這個時期的孩子,
漸漸能存放大小便到一定的時間再釋放出來,
孩子開始可以忍耐一段時間,
在適當的時間、地點再滿足生理的需求,
以符合未來在社會中生活的需要。
理論上,對孩子如廁訓練的態度會影響孩子未來的人格發展,
如果大人的態度過於嚴格,孩子未來對很多事情會要求完美,
否則便會焦慮不安,或者有潔癖的傾向,這對孩子未來的發展不見得有利;
反之,若放縱孩子自然發展,讓尿布一直包著,可能造成孩子未來我行我素,偷懶及無所謂的態度,也不見得適合在社會中生存,所以如何拿捏如廁訓練的時機,該是爸媽們學習的功課之一。

從孩子的生理發展上來看如廁時機

每個孩子學會控制大小便的時間都不太相同,在一歲半以前,
多數孩子的神經肌肉還未發展成熟,也就是身體機能還未準備好,
此時若強迫孩子控制膀胱,會妨礙他大小便的正常發展,
甚至影響人格的發展。孩子在一歲九個月大時,
尿量會自然的增加,膀胱的控制系統也會愈來愈成熟,
每次排尿的時間、間隔也會拉長,兩歲半左右,
幼兒就可以保持二到三小時不排尿。大部分的孩子會從一天多次排便逐漸減少次數,進而控制到理想的一天一次。

一項由美國醫學院針對496名15至43個月大的幼童所進行的研究發現,
一般孩子要花八至十個月的時間去學習何時該大小便、
應該怎樣自行處理等流程。
而多數一歲半左右的嬰幼兒在白天都能保持褲子乾爽,
二至三歲的幼兒在晚上也都能控制得不錯。

有的孩子當他可以不包尿布時感覺很輕鬆;
有些孩子雖然不喜歡包尿布,
但是有了一、兩次不小心尿溼而挨罵的經驗後,
他寧可選擇包著尿布,也不願意脫下來,
即使平日不穿,但是出門、睡覺時不包就會覺得沒有安全感。
所以到底什麼時候該讓孩子學習如廁?爸爸媽媽們應該先學習準備

如廁訓練前家長的準備

在您教孩子如廁之前,大人平日的言行,孩子早就已經看在眼裡。
但是,第一次正式教孩子上廁所,
應該要告訴孩子所有相關物品的名稱和正確的使用方法,
用他可以聽得懂得方式說明,並且做正確的示範。
而您教過孩子一次,並不表示他立即就會了,
您可能還需要教他許多許多次,直到他能內化,成為一種習慣為止。
父母的態度不要過於嚴格,也不要隨性,
要知道很多事情需要適當的時機才能做,
而如廁訓練就是孩子發展其自我控制的好時機。

何時是訓練的時機?

每個小孩發展的狀況不同,一般來說,
孩子會用語言或指著自己下腹部來表示自己的需求時,
就可以開始訓練了。一歲半的幼兒通常會在小便後,
或看見尿尿流出來,或褲子濕了,才告知父母;

一歲七個月到兩歲間,孩子已能在排尿前主動向父母表達;
三歲的孩子大多能自己控制小便了。
不過每個孩子的成長進度可能會有些許差異,
父母不宜太過積極的迫使孩子盡早學會自行上廁所。

以下有五個父母可以參考的觀察項目,當孩子做好這些準備,再進行如廁訓練,相信一定能水到渠成。

一. 對於孩子便意訊息的掌握與控制:隨著寶寶年齡的增長,
生理的發展也漸趨成熟,
從出生開始每幾分鐘尿一次到能保持一兩個小時不排尿;
從尿溼褲子到能事先知道自己要排尿;
從少量的尿到每次都能排出相當的尿量等。
爸爸媽媽們可以細心的觀察,甚至做記錄,
以便正確的了解孩子膀胱發展控制的情形。

二.身體動作的準備:一歲半到兩歲左右的寶寶,
身心發展已逐一完成,此時也是孩子準備就緒學習各種事物的時刻
,在此時訓練孩子可以事半功倍。
配合如廁動作的需要,父母可以觀察幾項重要的指標,
1.孩子是否能坐穩?
2.他能自然的站起來和坐下嗎?
3.孩子的動作協調性,他能自己穿脫褲子嗎。

三.孩子對自己生理狀況的表達:孩子能否表達自己的生理需求,
能否與人溝通自己的需要是首要條件。
像小嬰兒餓了、睏了、不舒服都會哇哇大哭,
藉以表達需求,如廁訓練前也需要掌握孩子的表達能力。

四.對於指示和語言的了解:訓練寶寶如廁要講究方法和原則,
訓練前需要先知道孩子是否了解如廁訓練的指示,
以及是否有學習成人行為的意願,如此,指導起來才能得心應手。

五.培養自己如廁的意願:對孩子來說,如廁訓練是沒有辦法強迫的,
爸爸媽媽們務必尊重孩子的意願,鼓勵並耐心的引導,
讓孩子從觀察中學習。

其實,孩子不是要全部的發展都好了才能進行如廁訓練,
而是一步一步慢慢進行的。我們先了解了孩子學上廁所需要的動作能力,
例如:能坐在馬桶上、走路、能清楚表達自己的生理狀況、
拉下或穿回褲子、能收放括約肌等;
心智方面,有保持乾淨的欲望、有模仿能力、了解便便或尿尿的訊息等,
有了這些預備,如廁就不是一件難事了。

如廁訓練的方法

習慣的養成是逐漸形成的,因此爸爸媽媽不能用強迫的態度,
必須採取漸進的方式,一個一個步驟的引導,
更要善用一些方法和鼓勵的言詞來引導孩子,
幫助寶寶養成良好的如廁習慣,當訓練遇到不順利時,
也要保持冷靜和耐性。

一.讓孩子體驗尿片乾淨的舒適感:
爸媽在教導孩子自己上廁所時,可先從他能感覺到的部分開始,
當寶寶有便便或尿溼了就立即更換尿片,
引導孩子慢慢體驗到屁股乾淨的舒適感。

二.從白天的大小便訓練開始:
孩子在白天比較清醒,感覺也比較敏銳,所以可以先在白天訓練如廁,
讓孩子清楚自己的生理需要和如廁的感受。

三.布置廁所情境:一般廁所都是以大人使用的角度來布置,
現在要讓孩子也進來使用,當然要為他們做一些安排。
在孩子眼睛平視的地方,貼一些可愛的畫或圖片,
讓小男生站著尿或小女生坐著尿尿時,可以有放鬆的感覺。

四.選購適當的便器:有些孩子對一般家用的大馬桶心生恐懼,
一方面怕自己會掉下去被沖走,
一方面還時常幻想可怕的景象會從馬桶裡跑出來。
所以送給孩子一個有可愛圖片的專用小馬桶或便盆,
讓他喜歡而不畏懼,是不可缺少的步驟。
有些家庭購買幼兒尺寸的小馬桶坐圈,架在大馬桶坐圈上,
也可以發揮作用。

五.定時定點的練習:安排孩子每天在同一時間、
同一地點及固定的便器上排便,這樣更容易培養出良好的習慣。
每兩小時帶孩子去坐馬桶或解小便一次,從定時坐小馬桶便便,
進而坐在一般馬桶上大小便,都必須一步一步的引導和鼓勵。
夏天較溫暖時很適合進行如廁訓練,
因為有時孩子會光屁股幾分鐘後才開始尿尿。

六.良好的示範與觀摩:孩子的學習大部分是靠「模仿」而來,
成人和同儕通常是孩子的主要學習對象。
找機會讓孩子看看其他大孩子或爸爸媽媽坐馬桶上廁所的情形,
必要時做點特別的示範,
例如:坐馬桶的方式、穿脫褲子的動作等,不斷的重複示範,
直到孩子願意嘗試,並學到正確的方法為止。
把小馬桶放在廁所裡,爸爸媽媽上廁所時讓孩子坐在旁邊的小馬桶,
或者是換過來,當孩子有需要如廁時,您也一起陪他上廁所坐馬桶。
另外,男孩女孩小便的動作不同,如有大孩子做示範,
也是一個好方法,當然,孩子在大小便時,互相觀摩,有時進步會比較快喔。

七.溫馨陪伴:寶寶練習坐馬桶時,爸爸媽媽在旁邊陪他,
和他聊聊天、唱唱歌、欣賞廁所裡的圖片、
甚至說一段輕鬆溫馨的故事,可以讓他對於上廁所這件事產生好印象,
也可以誘導孩子尿尿,此時爸媽還可以順手做一些浴室的清潔工作,
不浪費時間,也是一則示範觀摩。

八.鼓勵與獎賞:剛開始,孩子若能在大小便之前先表示出來,
就讚賞他。如果孩子能及時地在適當便器中排便,
可給予小玩具做為獎賞。訓練過程中遇到阻力是想當然爾的事,
但最重要的是應保持耐心和輕鬆,如果孩子今天不願意坐在便器上,
不要責罵或譏笑他,明天再訓練也無妨。

九.不要矯枉過正:外出時,不要怕小孩尿溼而不喝水,
不少孩子反而造成膀胱發炎,也不要要求過高,
讓孩子害怕脫下尿布。

男生、女生如廁的方式不一樣

由於生理構造不同,男孩和女孩上廁所的方式也不同。
小男生學尿尿比較快,以前常看見許多來不及的孩子,
早就找好一棵樹或小水溝,自己方便起來了。
不論小男生是否比較方便上廁所,教他們上廁所的正確地點很重要。

教孩子如廁的步驟

@教孩子表達便意的話語。

例如:我要去尿尿、便便、ㄣㄣ、坐馬桶、上廁所。
@了解和熟悉如廁的場所。
@配合小便時間帶孩子在馬桶排尿。
@示範並且教孩子如何使用家裡的沖水設備。
@教孩子脫褲子,請孩子站在馬桶前,雙手大拇指伸入褲子的兩側,
並將褲子一件一件的往下拉至膝蓋。
@示範並教導穿衣服,教孩子大拇指伸入內褲兩側,
用手將褲子往上拉至腰部,並且將上衣塞入褲子內,整理好衣服。
@提醒孩子上完廁所要洗手。

如廁訓練注意事項

如廁訓練的過程中,每一個孩子間有個別差異,
訓練時需注意下列事項:

一.配合個別的發展速度:發展有一定的先後順序,
必須同一領域中某一項能力先完成後,才接下一項,
即使在適當的時間內訓練孩子的如廁能力很重要,
但是由於每個孩子的身體發展速度不一樣,
對訓練內容的接受度也不同,所以對孩子如廁訓練的要求也應該不同。
例如有些孩子的生理機能發展遲緩、
行為過度依賴、成就動機低落、適應能力差等因素,
都可能使如廁訓練遭到困難。

二.不體罰:教導孩子學習的方法很多,
必須循序漸進及反覆練習才有效,如果遇到孩子反抗或不願意配合,
可以用暫緩或其他方法處理,不可以採用體罰的方式,
以免由於不當的處罰而造成後遺症,甚至影響人格發展。

三.鼓勵與支持:如廁能力的訓練對嬰幼兒階段的孩子非常重要,
顧及季節性、孩子的接受度、良好的氣氛、物質環境的配合、
既鬆也嚴的訓練過程、成人的耐心和適切的鼓勵與支持,
都是如廁訓練的關鍵。

四.其他問題:有些孩子雖然已經學會大小便控制,
卻又因某些因素而尿褲子、尿床、便祕等,
例如:家中增添新寶寶、與父母分離、更換環境、
時間的緊張壓力等是最常見的心理困擾,如果遇到此種情況,
首先要檢視可能影響的因子,並且要設法排除或疏解,
才能幫助孩子建立健康的如廁習慣。

結語:

嬰幼兒的如廁訓練要符合孩子心理和生理的需求,
孩子應該要在這個階段學會良好的如廁習慣,
為將來上幼兒園做準備。
如廁能力不僅是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一部分,
更是日後成為一個獨立個體的重要指標,
是非常重要的階段性任務,
爸爸媽媽能否適時適切的輔導、幫助和支持,
更是孩子如廁訓練成敗的關鍵。
有人說:「媽媽或爸爸學得越多,孩子就學得越多」,
您要照書養孩子或是照著孩子的需要養孩子?
您的用心和觀察力是很重要的喔!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obo1977042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