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成長期可能常喊這裏痛、那裏疼,家長必須認識各種疼痛的症狀及嚴重性,有些疼痛可以靠簡單的居家照護即可緩解,但有些比較嚴重、持續的疼痛,或許是身體潛在疾病的警訊,家長千萬不可掉以輕心,必須帶孩子至醫院做進一步的檢查,以免延誤就醫時機。
大部分的疼痛與發炎有關,發炎通常會出現「紅、腫、熱、痛」四大症狀。大致上來說,疼痛分為急性與慢性,急性疼痛發生的很快,疼痛程度比較高;慢性疼痛發生機會不高,偶爾才會出現疼痛,但是持續的疼痛時間比較久。方旭彬醫師強調,每一種急性、慢性的疼痛,會隨著發生的器官與部位不同,而有不同的定義。除了疼痛之外,醫師還必須檢查疼痛發生的部位,以及是否有其他合併的症狀。
頭痛
1歲以內的寶寶,會以搖頭或哭鬧表現頭痛。學齡前的幼兒,其頭痛大多以急性頭痛居多,最常見的發生原因是上呼吸道感染、中耳炎感染造成的頭痛。
感冒造成的頭痛
上呼吸道感染造成的頭痛,通常隨著感冒症狀改善之後也跟著痊癒,治療方法大多給予症狀治療,即給予止痛藥,同時治療其他呼吸道症狀,家長應多注意孩子補充水分、多休息,即可獲得改善。
中耳炎造成的頭痛
呼吸道合併中耳炎感染所造成的頭痛,症狀多是出現在耳朵裏面的疼痛,有時會有發燒的現象,甚至在聽覺部分會產生聲音悶悶的感覺,如果是還不會說話的幼兒,可能會用手打耳朵或是搖頭來表現疼痛,家長如果觀察到孩子有這樣的反應時,表示孩子可能發生急性中耳炎的情況。醫師在檢查時會以耳鏡檢查,如果發現中耳有發炎、化膿、積水等症狀時,會給予抗生素治療,大約10天至兩星期左右即可復元,如果化膿情況仍未改善,則必須會診耳鼻喉科醫師做進一步抽膿或放置引流管之治療。
腦炎.腦膜炎造成的頭痛
細菌或病毒侵入腦膜中,會造成腦膜炎的情況。腦膜炎也會產生頭痛、嘔吐、發燒、頸部僵直、腦壓上升、腦部感覺腫脹等情形,與一般呼吸道感染或是腸胃炎的症狀很類似,必須經由有經驗的醫師專業的判斷,才能確定是否為腦膜炎,並且針對各種不同感染的原因對症下藥。腦炎患者也有可能會有頭痛現象,但不一定會有嘔吐或頸部僵直的症狀,有些病毒感染的腦炎會有意識模糊、幻視、幻聽等現象。
意外造成的頭痛
還有一種非感染原因造成的頭痛,即幼兒因意外、家庭暴力造成頭部創傷而所引起的頭痛。由於保母或家長對幼兒的暴力行為,造成幼兒頭部撞擊、跌倒產生的頭痛,有些頭痛是有外傷腫脹造成;有些則是因為頭骨內部骨折所造成,較嚴重者還會有腦震盪、顱內出血等症狀。家長必須判斷幼兒是否出現意識不清、昏倒的情況,如果有這些症狀,必須立即帶至醫院檢查。此外,家長必須觀查孩子在頭部受到撞擊後的兩星期內,是否出現持續嘔吐、嗜睡、精神恍惚、意識不清等症狀,這些症狀有可能是腦震盪、顱內出血等的特徵,必須特別注意。
5大判斷就醫準則
家長必須先學會觀察孩子的日常狀況、不舒服的表現,才能判斷疼痛的可能發生原因,以免造成延遲就醫的情況。判斷的方法包括:
1.觀察孩子的精神狀況、食欲是否改變。
2.觀察孩子的活動力是否改變。
3.是否有持續嘔吐現象。
4.是否會在半夜睡夢中疼痛到醒來。
5.是否會在半夜睡夢中突然嘔吐。
如果有以上症狀,家長千萬不可輕忽,應該立即送醫,待醫師確定病因之後,再依病況需要加以照顧與治療。
胸痛
下呼吸道感染的胸痛
比較常見的胸痛是因為下呼吸道感染所造成,通常因為幼兒嚴重咳嗽合併支氣管炎或肺炎,由於胸肌、肋間肌過度用力所造成的疼痛,甚至還會發生肚子痛的情況。
黴漿菌肺炎的胸痛
學齡前的幼兒比較常發生「黴漿菌肺炎」,這種肺炎是非典型肺炎的一種,但不是屬於SARS肺炎。好發年齡為學齡前的幼兒,症狀為慢性咳嗽,可能持續咳嗽長達好幾個星期、好幾個月的時間,在排除患者有氣喘病史、最近曾被小東西嗆到、接觸過肺結核患者等因素之後,醫師會做胸部X光檢查,如果發現聽診與X光檢查之後差異很大,則十分有可能是「黴漿菌肺炎」。但也有些幼兒沒有咳嗽、發燒症狀,卻直喊有胸痛的症狀,經過抽血檢查,才確定是感染了「黴漿菌肺炎」。
劇烈活動造成的胸痛
幼兒因活動過於劇烈而造成的全身痠痛,合併有胸痛的症狀,通常經過幾天的休息即可獲得改善,家長不用過於擔心。
外力撞擊造成的胸痛
幼兒因為跌倒、外力撞擊所造成的瘀青疼痛,通常表現出來的也是全身性的痠痛,當然也包括胸痛症狀在內,經過兩、三天的休息,大多也可以獲得改善。
心臟問題造成的胸痛
幼兒較少因為心臟問題造成疼痛,但幼兒先天性心臟病表現的症狀,包括呼吸喘、發紺、跑步過後的胸痛,則要請小兒心臟科醫師做進一步的診斷與治療。
肚子痛
慢性腹痛
如果一個月至少發生腹痛一次,疼痛程度已經嚴重影響日常生活作息或學校課業,甚至到無法上學的地步,這樣的疼痛持續三個月以上,則稱為「慢性腹痛」。由於疼痛持續的時間較長,也比較容易被家長忽略。方旭彬醫師統計分析了一年來共59位因「慢性反覆性腹痛」到台安小兒腸胃科就診的病童,年齡層介於2歲至13歲,發現大約有2/3的患者持續痛了3個月到1年的時間,甚至有1/3的患者疼痛時間超過1年,研究發現,大約六成左右的患者認為自己排便是正常的,但是經過之後的X光檢查,卻發現有九成以上的患者,腸中堆積過多糞便。很多人都只把慢性腹痛的原因歸究為便秘所引起,其實除了便祕之外,仍有其他潛在的原因,甚至情緒緊張也是造成腹痛的原因之一。便秘引起的腹痛通常發生在吃完飯後及解便前,如果確定是因便秘引起的腹痛,除了以藥物治療之外,醫師會建議改變其飲食習慣,提高高纖飲食,包括根莖類的蔬菜及蘋果以外的水果,並養成飯後半小時上大號的習慣,如果解便情況改善,腹痛情況也會有所改善。但仍有四成以上的患者,在便秘情況改善之後,經過後續的檢查追蹤,發現還有胃十二指腸炎、食道炎、消化性潰瘍、幽門桿菌感染、乳糖不耐症、食物過敏、甚至消化道以外的水腎等其他問題,所以家長要注意觀察幼兒如果有遠離肚臍以外的腹部疼痛、夜間腹部疼痛、小於5歲的腹部疼痛、合併發燒、體重減輕、皮膚出疹子、血便、血尿等症狀,可能不只是因為便秘所引起的疼痛,必須配合醫師做進一步檢查找出病因,以便對症下藥。
急性胃腸炎
急性胃腸炎是急性腹痛的一種,通常是在來醫院就診前,或是就診前一個晚上,肚子突然發生劇烈疼痛,表現症狀為急性嘔吐、急性腹痛,發生原因可能是食物中毒、吃壞肚子、病毒或細菌感染。如果腸胃的發炎影響到下消化道,則會以「拉肚子」表現,不論是急性胃炎、急性腸炎,都可能會合併有肚子痛的現象。居家照護方法為「少量多餐」,喝水一次以一小口的量喝,可以吃些綠色香蕉(Banana)、稀飯(Rice)、蘋果(Apple)、白土司饅頭(Toast)、蘇打餅乾(Saltines)等食物(BRATS),以清淡飲食為原則,並且避免牛奶乳酪等乳製品、甜食、油膩食品,使腸胃得到部分休息,以免腸胃產生更嚴重的發炎。尚未開始吃副食品的較小嬰兒,可先將配方奶稀釋,如果腹瀉持續,可在醫師指示下改用無乳糖配方。此外,醫師會開立一些口服藥物,讓患者在吃飯前服用。如果幼兒連喝水都會嘔吐,造成整天都無法進食的情況,通常醫師會給予靜脈點滴注射,使腸胃完全得到休息。
急性盲腸炎
幼兒先以急性肚子痛表現,從肚臍周圍開始痛,大約半天、一天的時間之後,轉至右下腹的疼痛,幼兒會出現痛到有彎腰、身體不敢動的姿勢,再來可能出現嘔吐、合併發燒的症狀。如果確定為急性盲腸炎,必須緊急開刀,以免闌尾破裂造成腹膜炎,甚至會有生命危險。
嬰兒腹絞痛
三個月以內的小寶寶,往往會在傍晚或晚上,突然哭鬧而使臉部脹紅、四肢彎曲、肚子繃得很緊,家長仔細觀查小寶寶,如果發現其腸蠕動很快、不斷放屁,且哭鬧完之後就沒事了,則很有可能是發生嬰兒腹絞痛,這種情形大約在寶寶比較大之後就會改善了。方旭彬醫師指出,家庭氣氛不佳、幼兒腸胃道功能發育尚未成熟、牛奶蛋白過敏,都是可能引起嬰兒腹絞痛的原因,建議家長,如果發現嬰兒有此症狀,若同時有腸蠕動快且排氣頻繁的情形,不妨可以用溫熱毛巾熱敷肚子,可以緩解嬰兒腹部不適的症狀,如果症狀嚴重且持續,應就醫檢查。
嬰兒鼠蹊疝氣
嬰兒鼠蹊疝氣是指嬰兒的腸子從腹股溝缺損掉落而造成腹股溝突起或男嬰之陰囊腫脹,嬰兒會用力哭鬧時,肚子鼓脹時症狀會加劇。如果掉落的腸子「卡」住時,叫做「箝頓性鼠蹊疝氣」,甚至會出現嚴重腹脹或嘔吐的現象,一般男寶寶嚴重時會發生睪丸壞死;女寶寶則可能因鼠蹊疝氣而導致卵巢壞死的情形。發現寶寶有鼠蹊疝氣,應儘早開刀修補,否則一但腸子卡住壞死,就會有腸穿孔或睪丸卵巢壞死等併發症,不得不慎。
四肢疼痛
大部分幼兒的四肢疼痛是因為跑跳、運動造成的肌肉痠痛,通常多休息、多喝水即可改善。方旭彬醫師強調,四肢疼痛必須特別注意是否為單側疼痛、行動不便、放射性疼痛、大小便失禁,則必須進一步檢查,可能是身體某個器官出現問題,不可輕忽。
感冒引起的疼痛
有時候感冒也會出現全身痠痛的情形,特別是流行性感冒的患者,通常會出現全身嚴重的痠痛,即使是成人也要休息兩三天才會改善,幼兒一旦罹患流行性感冒,幾乎都會比一般感冒還嚴重,全身痠痛的程度甚至無法去上課。所以每年入秋之際(約十月以後),可接種流行性感冒之疫苗來預防。此外,有一些病毒性感染的感冒會引起肌肉炎,通常發生在腿部,嚴重者甚至因為劇烈疼痛而無法走路,醫師通常會給予止痛藥,多休息即可獲得改善。
四肢傷口疼痛
因為意外、蟲咬而造成四肢關節產生傷口,甚至局部化膿、腫脹的現象,屬於細菌感染而造成的疼痛,家長要特別注意傷口的消毒,可以碘酒或優碘初步消毒處理,避免細菌進一步擴散,如果合併有發燒、傷口擴散的情況,則必須至醫院求診。
急性關節疼痛
但是如果四肢疼痛是發生在特定的關節,或是合併有其他症狀,則要特別注意。學齡前幼兒常發生的「過敏性紫斑症」則為急性關節疼痛的一種,發生原因目前不是很清楚,但已知是因微細血管所引起,大多發生在身體下肢、耳朵後方,出現塊狀紫斑,按下去並不會消失,有些會合併有關節痛、肚子痛、嘔吐等症狀,嚴重者會影響到腎臟造成蛋白尿,經過專科醫師診斷之後,可能須以類固醇加以治療。
慢性關節疼痛
關節嚴重腫脹,持續時間達到3個月以上,在排除細菌或其他外力因素所造成的關節炎後,需考慮是否為「年幼型風濕性關節炎」,屬於自體免疫的疾病,在確定診斷之後,醫師會以類固醇或免疫調節藥物加以治療。
成長痛
成長痛發生的年齡,大約在小學四、五年級至國中,較小的幼兒比較少見。
發生部位為較長骨骼的兩端,例如接近膝蓋處,在短時間骨骼成長過快,合併會出現一些皮膚皺紋,大多給予一些症狀治療即可,家長不須太過緊張。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