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跟著媽媽在路邊散步,看見媽媽跟阿姨打招呼,阿姨問他多大了?他害羞地躲到媽媽身後,媽媽說:他還小,怕生人,還不到三歲哪。 .. 



有位漂亮又能幹的媽媽聊起她不爭氣的兒子,大發怨言,這孩子讓她煩透了,什麼也不行,馬上要上學了,凡事都依賴她,就連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也做不到,簡直是個窩囊廢,一天到晚縮在家裡,一點也不像他媽媽,嘴一張,手一雙,能說不會做。可這孩子將來還有什麼出息,常說他自己這麼大應該做自己的事,而他什麼也做不太好,讓當媽急得直跺腳,最後還是她自己來做。
在父母與孩子的關係中,有一種有趣的「性格互補型」,一個能幹潑辣、能說會道的母親卻有一個靦腆怕事、言語拙笨的孩子。其實,這種現象並非偶然,多數是由於父母的戲太多而孩子沒戲唱,孩子的天性受到壓抑造成的。有個孩子從小就在媽媽親切呵護下成長,她母親非常能幹、好強,但性格多變,她對女兒的大事小事都喜歡包辦,讓女兒幾乎沒有自己的人生舞台,有的只是母親的舞台。長大之後這孩子學習越來越差,幾乎沒有什麼朋友,生活能力很差,最後沒法上學,完全依賴母親生存。這孩子成了母愛的犧牲品,她對生活的自信心以及社會適應能力逐漸消失在了母親的長臂之下。在我們的生活中,的確有些父母自覺或不自覺地扮演著孩子的「包辦者」或「代言人」的角色。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當你問他們的孩子叫什麼名字、幾歲等問題時,明明孩子早已具備交流能力,還沒等孩子開口,家長就搶著替孩子回答了。不知這類父母是怕孩子說不好而代言,還是覺得誰說都無所謂,總之孩子失去了一次與人交流的機會。有的父母總嫌孩子做事「不利落」,認為「與其浪費時間還不如自己來」,從而把許多本該孩子自己做的事都包攬了。其實,再出色的演講家也要經歷咿呀學語的階段,最棒的長跑冠軍也要從蹣跚學步開始,孩子各方面的能力也是一點點培養起來的。大人們的忙幫多了,等於侵佔了孩子自由發揮的空間,孩子的自信心得不到建立,能力得不到培養。如果你的孩子碰到生人就害羞,遇上事情就怯場,一開口就臉紅並整天拉著你的衣角,或者你的孩子「笨手笨腳」、「笨嘴笨舌」,身為父母的你就該敲響警鐘,想想是不是自己說得太多或做得太多了。不但要允許他們犯錯,還要有意識地為孩子創造更多的機會,放手讓孩子們在屬於自己的舞台上盡情表演。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obo1977042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