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寶寶從一歲半開始自我意識增強,處於發展自主性的階段開始有自主的能力,有自己的意見,有自己想要的東西和想要完成的事情,但是能力又不足,表達能力又有限,還不知如何處理情緒,所以透過行為表達她的挫折感和不滿
反應和方式都是很直接的。

 

 
一.壞情緒是因寶寶有話要說

由於三歲前的寶寶都處於自我中心的階段,想發展自我淡能力不足,又加上人我概念還不清楚,是寶寶發脾氣最主要的原因。而情緒表達能力有限,動作比語言發展快,則是造成寶寶用野蠻的行為來表達情緒的因素,咬人.打人.
不講理....種種反應,其實寶寶都是在表達對外在環境的感受,也就是要告訴爹地媽咪<我有話要說>喔!所以爸媽反而要再這時候多給予寶寶關心和同理。

二.4大技巧面對寶寶的壞情緒

1.給予寶寶適當的規範,心平氣和的制止:
三歲以前的寶寶沒有自行分辨對與錯的能力,針對寶寶的不良行為,從小爸媽就要制止並建立,適當的規範,避免日後養成習慣。例如:當寶寶出手打人的時候,父母可以抓住她的手制止,然後說<不准>每次寶寶出現不良行為的
時候,如果大人能夠肢體和語言一制果斷的表示:﹝不准﹞,寶寶天生有一種不需要理解的吸收能力,能夠了解"不准"的意思,學會調整自己的行為。父母一定要心平氣和立即制止,甚至暫時將寶貝抱離戰場但記得要心平氣和,為寶寶作一次高EQ的示範唷!

2.同理和接受寶寶的負向情緒:
既然喜怒哀樂是天生的,就沒必要強迫寶寶壓抑。在要求她< 不可以壞脾氣 >之前應該先為寶寶的情緒找到出口,例如給他一個厚實的擁抱平撫心情,然後試著同理她的感受:{我知道你還想繼續玩。}或{你害怕別人來搶,所以才推開他,是嗎?},而不要馬上就叫他:{不准哭、不准生氣}爸媽可以先帶開,抱抱安撫孩子,而不用急著處理事情。孩子有情緒,應先讓他情緒安靜下來,而當孩子有被了解的感受,情緒也容易被安撫下來。如果家長和孩子都很著急,親子之間就容易槓上。

3.鼓勵寶寶以替代方式處理衝突:
待寶寶的情緒平穩些,爸媽可試著向他解釋:{那個小朋友和你一樣都很想玩,你願意跟他輪流還是一起玩嗎?}或者{你只是一直哭、大叫,爸爸媽媽不知道你要什麼,用說的好嗎?},雖然寶寶年紀還小似懂非懂,但不講他就永遠不懂
。孩子情緒起伏很快,應同理他的心情和立場,並且用中立的語詞來跟他說,例如:他拿了別人的東西,不要說搶。也讓他去理解別人的心情。並且教他可以用替代的方式處理衝突,例如告訴寶寶:{你可以跟弟弟說,等一下借我玩好嗎?}

4.教導寶寶用言語表達怒氣:
研究證明,言語發展較好的孩子,遭受到的挫折感也比較少,因為他們懂得以語言表達自己的需要,於是容易被滿足;而且當他們說出自己生氣難過的原因時,不僅有助於情緒宣洩,也能獲得他人的了解和安慰。寶寶一歲半起不僅口齒逐漸清晰,而且使用的詞彙與日遽增。趁著這股學說話的熱忱,爸媽可以在寶寶挫折、生氣、難過的時候,教導他們用語言而非肢體表達怒氣。如果小寶寶懂得語彙少,可以教導一些緩兵之計與動作,例如搖頭表示拒絕,或趕快拿著玩具離開;但兩歲以上的孩子,就要盡量鼓勵他使用簡單語言表達,像是:{我的}、{輪流}或{你等一下}、{我還想玩}等,端視寶寶的語言能力而定。由於小寶寶的表達和理解都比較檢略,約三歲左右才能彼此溝通,所以還是需要大人在一旁幫忙答腔。

三.預留準備時間,避免自己也發脾氣
催了老半天要寶寶收玩具,準備穿鞋出門,他還是沒有收,一直玩他的小火車?時間急迫了,爸媽忍不住一把抓起寶寶的小火車,卻換得寶寶當場飆淚大哭,還躺在地上耍賴,忍著性子彎身拉起他時還亂揮拳鬧脾氣,這時候爸媽的耐心也用盡了,誰來當和事老呢?誰來同理寶寶的情緒?太緊迫的時間
總是容易造成雙方壓力,所以爸媽可以預留時間,把這些需要和寶寶溝通磨蹭的時間都算進去,也避免自己發脾氣。此外,大人忍不住一把抓起寶寶的玩具,這對寶寶來說是無形的暴力,建議可以跟寶寶說明確的時間,時間一到,清楚的告訴他現在就是要收玩具,而他是要自己收還是一起收,讓寶寶選擇,不要用急迫的態度對待寶寶。

四.不過度寵愛,也避免使用暴力帶來反效果
有些寶寶蠻橫不講理,市因為寶寶在成長街斷本來就比較自我中心,但是現在孩子生得少,家長又太過寵愛,寶寶霸道是想當然爾的結果。所以家長一定要給寶寶適定的規範和標準,太寵愛寶寶,只是害了寶寶又害了自己,還賠上未來良好的親子關係。此外,進量不以打寶寶來解決問題,而是給予規範。很多時候其實大人要學習和調整,會打孩子,也許是自己很無力,覺得沒有辦法管好寶寶的時候。所以可以想想自己訂的規則清不清楚?堅持度夠不夠?符不符合寶寶的能力?然後盡量和寶寶講理。可以採用禁止他或拿走他的權利,暫停、罰站的方式來規範他。因為寶寶被打通常只是嚇到、痛過就忘,無法達到管教效果。如果要打,輕輕的打,而且一定要讓他知道為什麼被打。否則寶寶在被打終止會學習到【沒辦法的時候就可以使用暴力,反而變的更加野蠻】

五.提供正向環境,給寶寶EQ好榜樣
成長環境貸給寶寶的影響最大,滿足他的基本需要,提供他安全信任有愛的環境,讓他有被愛的感覺,就有安全感,情緒也會比較穩定。而且寶寶透過模仿學習如何面對情緒,如果家長情緒化,寶寶也會情緒化,所以父母親本身情緒管理也是相當重要的。如何給予寶寶一個正向積極的環境,讓他學會情緒管理呢?有以下幾個建議;

1.幫助寶寶成功、不怕犯錯,建立自信心:
寶寶很想自己做又做不完美時容易產生挫折感,其實就算是他只穿好一支襪子也可以讚美他,幫助寶寶製造很多的成功機會。也要允許孩子犯錯,告訴寶寶做錯沒有關係,可以重來。爹地媽咪要知道寶寶能力到哪裡,也鼓勵他嘗試,就算沒有成功也給予他嘗試和努力的肯定。有自信心和自我肯定的寶寶,將來挫折容忍度也比較高。

2.容許寶寶表達他的情緒:
讓寶寶可以哭也可以生氣,而不是不能有這些情緒,應該是在他表達這些情緒的時候可以告訴他,什麼是別人可以接受的範圍和方式。例如:不能哭太久對身體不好,而生氣的時候可以槌抱枕,但不要用打人的方式表達。

3.透過遊戲、角色扮演,模擬衝突解決方式:
平常可以透過遊戲、角色扮演來模擬衝突發生的情況,讓寶寶練習,而看繪本上解決衝突的故事也是很好的方式,透過這些讓孩子學會說對不起、學會同理他人。

給家長的話

家長要了解自己寶寶的特性,不是像別人家安靜、說話小聲的就是乖寶寶。對於<比較兇>的寶寶,限制不能給太多。每個孩子不同,這樣的寶寶需要發洩,要給他更多更大的空間,不能禁止太多,給他一個安全信任的環境,滿足他的情緒和生理需求。其實寶寶都不是故意找麻煩,爹地媽咪要接納寶寶原本的樣子,也需要認識自己,了解自己盲點和弱點,檢視自己對寶寶的期望是否合理。接納寶寶的特質,順著他的需要去滿足他,加以適當的引導,而非改變他的氣質來符合自己的期望,家長要適時放下自己的期待,不合理的期望,只會為雙方帶來更多挫折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obo1977042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