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者謬誤手冊》
暴力1
誤區:只有打孩子才會造成傷害
大多數的父母都明白打孩子是不對的,他們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沒有暴力的環境中長大。但心理學家指出,暴力並不僅僅意味著家長動手打孩子,家長通過其他的方式一樣可能會給孩子帶來傷害。
「對孩子不理不睬、侮辱、蔑視,讓孩子承受超過他們承受能力的責任和工作、給孩子很大的壓力,這是另外一種形式的暴力。」家庭心理學家基爾斯汀‧達文這樣認為。「如果父母忽視自己的孩子,不關心自己孩子的營養,不給他們穿合適的衣服,孩子也會感到痛苦。」這位心理學家同樣批評了對孩子的過度照顧,她認為這樣會影響孩子的正常發展。還有那些為了讓孩子聽話總用父母會不喜歡他們、扔下他們不管來威脅孩子的家長,同樣也是在傷害孩子。孩子年齡越小,對父母依賴性越強,越容易受到父母的傷害。
從2000年7月之後,德國的兒童獲得了一項由法律保障的不受家庭暴力威脅的權利。這項法律規定家長不得體罰兒童,這些規定會讓人們更加重視兒童的權利。
觀點來源:採訪心理學碩士。基爾斯汀‧達文,慕尼黑兒童保護中心家庭治療師,德國兒童保護聯合會慕尼黑分會會員。
暴力2
誤區:在童年時被自己家長打過的父母,容易打自己的孩子
在童年曾經遭受過暴力的家長一般自我價值觀都會發生偏差,他們往往把很多希望寄托在自己的孩子身上。他們經常說:「我自己小時候的家庭生活並不幸福,所以我希望我的孩子能有出息。」而這種對孩子的過高期望往往帶來的是失望,這種失望的情緒可能會轉化成對孩子的暴力行為。
但是這樣的家長並不是一定會對孩子施以暴力。特別是有些家長儘管小時候在家庭中遭受過暴力,但是同時也有比較積極的成長經歷,比如說父母雙方一個脾氣暴躁而另一個性格溫和或者在他們父母之外有一個可信任的人。即使沒有這些條件,也不代表孩子一定會重蹈父母的覆轍。成年後的經歷也會對個人價值觀念的塑造產生影響,比如良好的夫妻關係、事業的成功、與朋友的交往或者對於自己童年時代的建設性反思。這些都有利於家長克服自己的童年陰影,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令人高興的是,很多家長都成功地擺脫了暴力的不良影響。大約一半的曾經在童年中遭受過家庭暴力的家長,成功地為自己的孩子提供了沒有家庭暴力的成長環境。
觀點來源:採訪心理學碩士。基爾斯汀‧達文,慕尼黑兒童保護中心家庭治療師,德國兒童保護聯合會慕尼黑分會會員。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