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是孩子認識世界的絆腳石?
培養孩子國際觀,用什麼語言是其次,重要的是讓孩子體會到世間萬物的「多元」,才能以開放的態度認識這個世界。如何才能破除英語教學的迷思?
文/林玉佩


原載於 天下雜誌 第311期 2004/11/15 出刊
釐清學英文的迷思

 ˙學習英文要趁早?

 其實更正確的說,小孩子很厲害,學什麼都很快,而不只是學英文。
 家長花了巨額學費把小孩送到全美語或雙語幼稚園,一天六小時若能學會五句英語就很了不得;然而同樣六個小時,孩子可以用來看完一本《三國演義》的簡易版,從書中所獲得的人際關係、應對謀略、歷史等,和習得那五句英文的價值簡直就是天壤之別。那一種投資才值得呢?
 更何況如果對英文的認知是要當做一種溝通的工具,那麼什麼時候開始學都可以,而需要的是「英語訓練」,而不是「英語教育」。
 以自身的經驗為例,林文淇到了大學為了通過考試轉系到英文系,才開始進行密集的英聽訓練。每天按時收聽ICRT報的整點新聞,連續二個月後,幾乎只要聽第二次就知道新聞內容。在順利轉入英文系後,他的英聽能力還讓系上老師刮目相看。
 「直到現在,我已經是一個大學英文老師,年過四十歲了,我才覺得自己的英文算是有學好,」他說,這其中的關鍵就是「每天接觸英文」,當他每天往返台北、中壢的開車時間,他幾乎都在聽英文小說或電影。
 「要學好英文,問題不在年齡,而是在自己的學習動機夠強烈,以及選擇適當的教材,不斷的練習,」絕大多數的人都可以學好英文,甚至不用花錢補習上課。

 ˙英文愈好,愈有競爭力?

 事實上,除非從事的是英語專業,或者在決策高層的企業管理人才可能需要用到高級英文,一般職業所需的英文,只要經過短期適當的英語訓練就可以應付自如。
 「我們系上公認比較有前途的學生,並不是那些英語口語能力好的學生」,因為創意、想法、判斷以及品格,比起一口漂亮的英文更為重要。
 林文淇觀察到,現在的父母比上一代更有能力與資源來經營孩子的教育,然而孩子若是在父母的「嚴密規劃」、「功能目的導向」學習下,會變得愈來愈缺乏自學能力,思考與創意愈受到限制,「現在有太多的大學生對學習已經burn out」,光靠英文能力不可能在未來人生或事業上帶出競爭優勢。

 ˙英文愈好,愈有國際觀?

 英語就像一扇窗戶,提供了接觸外面世界的管道,但如果學好英文,卻對其他國家的文化、其他國家發生的事沒有興趣,就談不上有國際觀。
 要培養小孩的國際觀,不一定要花大錢送孩子到國外,可以透過電視頻道的旅遊節目、電腦網路、國際影展等媒介來接觸世界,「國際已經走進台灣,地理環境不再是個問題,重要的是心態。」如果出國只是為了拿學位或訓練英文能力,太目的導向的結果,就只會看到自己想要看的東西,觀點仍是狹隘。
 培養國際觀用什麼語言或學習方式是其次,最基本的就是要讓孩子了解到「所有的東西都是多元的」,不管是語言、飲食、人際關係、生活方式或想法,都是多元的,甚至以為是對的或不能改變的,換個時空也可能存在不同的多元形式。
 同樣的,父母也要理解到,自己的孩子只是全球數億萬孩子之一,有些未來會變成喜馬拉雅山上的喇嘛,有些會選擇到非洲當醫生,有些是在法國海邊當救生員,父母要鼓勵孩子對事情或對人生的思考可以有很多可能性,孩子做選擇時也就會比較有多元的機會。
 最後,林文淇提醒父母,孩子現在的英語不好沒關係,但不要讓工具性的語言變成阻礙小孩認識世界的絆腳石。如果父母把英語背後相關的事情說給孩子聽,他們會覺得學英語可以讓自己更認識這個世界,學起英文就會興趣盎然。 ■

http://www.lcenter.com.tw/hope/ParentDetail.asp?no=2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obo1977042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